太平門曾遭日寇暴行。
“感謝江南時報的各位朋友!南京市楹聯家協會自成立時起,多次向主管部門市文聯提為南京城門征集、懸掛春聯之動議,惜乎一直未能成行,這次貴報有如此壯舉,是圓了我會全體同仁的一個美夢!”這段真摯的話,是南京著名詩人、市楹聯家協會主席袁裕陵發來的。“城門掛春聯,古都開門紅”南京城墻春聯征集活動的第二天,袁裕陵接受江南時報記者采訪,言語中不時流露出內心濃濃的古城南京情和城墻情。
交匯點記者 黃勇 實習生 張小晴
記者 秦懷珠 攝
見證過太平門的拆城破壞運動
66歲的袁裕陵絕對算是地地道道的“老南京”,而且他從小就在南京太平門附近生活。1957年,年幼的袁裕陵見證了太平門的拆城破壞運動,面對古都歷史文化被破壞,幼小的他感到無比心疼和擔憂。
袁裕陵回憶,讓他對歷史文化保護感觸最深的是一位摯友。在金陵老年大學工作期間,他與南京城墻的“保護神”、《金陵古跡名勝影集》和《金陵古跡圖考》的作者朱偰的長子朱元昌結為好朋友。兩人常常結伴徜徉于南京城濃厚的文化底蘊和古跡之中,談論南京的山水城林、歷史文化。“我們互相鼓勵,一定要宣傳、弘揚一批如南京城墻等南京優秀歷史文化古跡。”“無論是城墻的歷史還是楹聯的發展都與南京城有著難以割舍的淵源,這次活動讓楹聯與城墻兩個傳統元素強強聯合,堪稱弘揚民族精粹,繼承傳統文化的最好方式。”袁裕陵表示,這兩天他也在用心思考,成熟后將致電江南時報征集熱線電話025-58682510,鄭重遞交自己的作品。
歷史上最早的對聯就出自南京
楹聯,又稱“對聯”、“兩行文學”,由兩組整體對仗、意義相關的詞句組成,是中國最精粹的文化載體、獨立文學體裁。其雛形是始于我國秦漢以前民間過年懸掛桃符的習俗。它雖然形式短小,但卻格律嚴謹、言簡意賅,且集傳統詩、詞、文、賦等多種文學形式于一身,是社會生活的高度凝煉和藝術化的反映。
在南京,提到楹聯,很多人便不約而同地想到袁裕陵這個名字。著名詩人、書法家、原中華詩詞學會常務副會長、中華詩詞社社長梁東先生說,到了南京,必然要拜見三陵,即明孝陵、中山陵和袁裕陵。其中意思不言而喻。
自幼愛好傳統文化的袁裕陵少年時心慕古人,多年磨礪終成名家。他研究認為,四大古都中,南京與對聯的關系最為深厚。歷史上最早的對聯就出自南京。1500年前,南朝文學家劉孝綽在南京做官,數度被罷免。他干脆閉門不出,書寫了“閉門罷慶吊,高臥謝公卿”這樣一副桃木板貼于自家門板上。到了明代,人們才始用紅紙代替桃木板,出現我們今天所見的春聯。據《簪云樓雜話》記載,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,除夕前,曾命公卿士庶家門須加春聯一副,并親自微服出巡,挨門觀賞取樂。
已創作五千多楹聯,自嘆學無止境“詩乃吾家事,常作醉中吟。濱湖軒中住,樂道且安貧。我手寫我口,我口表我心。我心系何處?念念是"三民"。為民鼓與呼,真理今在無?尸位素餐者,社鼠更城狐。為民鼓與呼,氣壯似於菟。秉筆刺貪侫,披沙見明珠。誠知學識淺,誠知業滯蹇。愿以我真情,啟爾蒙眬眼。誠知征途遠,誠知征途險。愿蹈夸父轍,攜杖逐日攆!”這是袁裕陵創作的五言古風《醉中吟》,憂國愛民,陳詞激昂,磅礴熱情,眾人讀后,無不感慨。
要寫出好的楹聯,就需要呼吸時代空氣,貼近地氣,傾聽時代足音。為此,袁裕陵常常出游,與研究楹聯的專家學者互相交流切磋,“覓得好句贈知音”,盡情享受詩詞創作的意境。
據不完全統計,袁裕陵已經創作了五千多副楹聯,其中有百余副楹聯被鐫刻、懸掛在南京、廣州、成都、開封、蘇州等地風景名勝處。
袁裕陵還常夸贊一些年輕人的作品充滿朝氣,有創新和創意。如在南京地鐵對聯作品征集活動中,一位來自河南的28歲年輕人創作了“龍盤虎踞城,誰敢縱橫大地;虎步龍驤勢,我來提速春天”。每念至這副對聯,袁裕陵都不禁連連贊嘆,并感慨學無止境。